如何带领村民致富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推进的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群众的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方面、多元化的特点,这给做好新时期农村基层治理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新挑战。村干部作为村里的当家人,特别是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领头雁”、排头兵,必须要紧跟形势,加强学习,增强素质,努力做好“四种人”。
一,要学政策法规,做“明白人”。
农村是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的最后关键一环,作为村干部只有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准确领会政策精神、把握政策内涵,才能善于用政策推动工作、解决问题、凝聚人心,才能把党的政策转化为推动发展、建设新村的直接生产力。同时,要注重法律法规的学习。随着依法治国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法制观念也在不断增强,凡事都想讨个说法,问个明白。如果村干部遇事仅凭经验,胡乱“拍板”,就会造成群众有意见,影响基层社会治理。因此,村干部必须学法、知法、懂法、用法、守法,不当糊涂官、不办糊涂事,努力提高依法治村、依法办事的能力。
二,要学致富本领,做“发展人”。
当前农村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脱贫攻坚,群众最盼望的事就是发家致富。作为村干部,要牢固树立带头致富、带领村民致富的意识,要有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强烈责任感,要有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奉献精神,要有敢想、敢干、敢试、敢闯的进取意识,思想再解放一些,思路再开阔一些,胆子再放大一些,集中精力把经济搞上去。围绕如何在贫困村发展特色产业、发展乡村旅游等方面多思考、多研究,并结合自身实际,探索适合本村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游则游,带领群众发家致富奔小康。
三,要学处事原则,做“民主人”。
公道民主是一名干部最基本的处事原则。作为村干部,只有具备了无私无畏、公道民主的高尚品质,才能够让干部信服、让群众满意。首先要处事公道。常怀公正之心、常行公正之举,无论大事小事、好事坏事,都要坚持以心正求公正、以公正服大众,特别是在村财务收支、低保户推选审定、各项惠民补贴发放等热点焦点问题上,更要坚持按程序办事,坚决杜绝优亲厚友、贪图私利等违背原则的行为。其次要民主决策。凡涉及村里重大事项都要坚持民主原则,落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开好会,多沟通,多商议,确保走好每一道程序。增强党务、村务、财务透明度,该公开的一定要公开,该公示的一定要公示,真正给群众一个“明白”。
四,要学惠民之法,做“真心人”。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评价一个村干部干得好不好,工作出不出色,不是看他的功绩、政绩有多少,而是看当地群众满意不满意,群众答应不答应。村干部要牢固掌握惠民方法,做到经常深入群众家中,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冷暖安危挂在心上,在实际工作中就是要做到“三个真心”:一是对惠及群众的事要真心办。村干部要办好一家一户办不了的事,大力推进农村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实际行动体现党和政府的温暖;要善于从农民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多办一些暖民心、管长远的事,让群众真正得到实惠。二是对群众的呼声要真心听。真心听,才能了解群众之所想、群众之所盼、群众之所求、群众之所怨;真心听,才能沟通思想,增进感情,真正建立同群众的密切联系。只要村干部多跨群众的门坎,群众就会把村干部记在心坎。三是对困难群众要真心帮。关心群众,首先是要关心困难群众。只有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农民的日子好过了,农村富裕了,村干部才会受农民欢迎,基层政权才会稳固。
一、切实提高农民素质。 文化水平较低、素质不高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素质也有了很大提高,但仍有部分农民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特别是与新农村建设提倡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差距较大。为此党支部一定要采取一切措施,千方百计地提高农民素质。一是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农村基础教育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农民文化素质的高低。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支持力度,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使一部分因贫困而失学或辍学的中小学得以完成基础教育,做到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一个都不能少。二是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目前很多农民子弟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难以继续深造,而是步入社会加入到劳动力大军之中。针对这一现状,村党支部积极鼓励他们继续参加一结职业技术学习,为其日后求职打下一定基础。同时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三是积极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开展经常性的“三下乡”活动,多渠道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农民素质,为农民增收打下坚实基础。
二、充分挖掘内部增收潜力。 在国家扶持农民增收的前提下,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一是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要在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继续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原则,走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的道路。二是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既是农村经济组织创新的有效形式,又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带动力量;既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又是推进农业区域化、专业化和提高农产品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三是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不能单纯地依靠数量增长、外延扩张,要转变增长方式,注重可持续发展。
三、切实减轻农民负担,降低农业成本。 减负、节本,实质上就是增收。目前由于农产品出现阶段性、结构性剩余,农产品价格走低的问题一时难以明显改善;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乡镇企业发展速度和效益下降,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也在减弱,农民外出打工的困难增多;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还需要一个过程。这些问题使得当前农民增收十分困难,因此,要下决心减轻农民负担,下功夫降低生产成本,让农民休养生息。减少农民的不合理开支,可以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这也是增加农民收入一条现实途径。
四、加大劳务输出力度。 目前,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相对过剩,合理地安置剩余劳动力,不仅能创造相当可观的社会财富,而且对一个地方的社会稳定起到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