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汛情严峻,为啥不发挥“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工程”的作用?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中国北方缺水干旱,南方洪水泛滥成灾。
若把南方洪水输送到北方,既缓解北方旱情,又消除南方洪涝,岂不是一举两得!
可惜,这只是一厢情愿。
南方的洪水只出现在夏秋雨季,它来的快,也去得快!我们根本没有能力搞成如此庞大的水利系统工程,能将南方洪水有序的收集起来,通过强大的动力提升系统,把它们迅速输送到北方去。
能否把南方的洪水收储起来,再细水长流、源源不断输送到北方?
这也太难!除非在中国南方人造一个“贝加尔湖”,它的储水能力秒杀太湖、巢湖、鄱阳湖、洪湖、洞庭湖等的总和。
要建造这样一个“贝加尔湖”,或许中国举国体制的优势和“基建狂魔”的能力相结合能做到,但要在中国南方水网地区,深挖出大得难以想象的大水库(大深坑),笔者琢磨,中国的财力难以支撑。即使能够支撑,它产生的效益也不会划算!
还有要严肃思考的问题。
若中国人为拦截了南方洪水,改变了它们年复一年有规律冲入东海现象,会使中国海洋环境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中国东部自然环境随改变,对中国是福是祸?必须要严肃思考。
若中国在南方挖了“贝加尔湖”,它对相关地区地质环境的破坏、对局地气候环境、水环境的改变,会不会诱发生态灾难?也必须要严肃思考!
小结
中国“南涝北旱”是自然环境条件下形成的。是地球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类不应该、也没有能力彻底改变。
中国为解决北方缺水问题,郑重实施了“南水北调”工程,由于拦截和输水量相当有限,长江中下游水环境并没有发生剧烈变化。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2014年12月12日正式通水,截至2020年6月3日,累计向北输水300亿立方米,沿线6000万人口受益。)
证明中国推行这项已堪称伟大的工程是稳健的。
若要陡然加大“南水北调”力度,必须通过严密的科学论证,还要编制严谨的可行性方案。这些前期工作非5年、10年能完成。而且即使完成了,全国人大是否批准实施还说不准。
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工程已经全力调水了,三峡大坝也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提前清库存,蓄洪峰。但是在全流域大洪水面前,调蓄能力还是严重不足。尽管全国70多年来,年年冬季大搞水利建设,30年来大搞退耕还林、植树造林,但依旧离全国土、全流域综合治理,防百年一遇大洪水差距很大。
全国必须由水利部牵头,依据全国有史以来水资源、降水分布、河流走向流量、湖潭水网可调蓄的数据,利用云计算大数据进行反复运算模拟动态水量分布。规划设计出对应的疏导、控制工程系统。逐年加大工程投资,尽快实施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确保西南部上游洪水不对东、中部地区造成提升水位。东、中部地区主要是海拔低,大洪水无法对下游及海平面形成较高水位差,加快泄洪。所以,中、下游地区江河湖水网地区要加快疏通,加宽、加深水道。另外,沿江城镇建筑提高正负零标高及永固堤岸的标准及标高。完全按国家制定的规划实施,分轻重缓急重点地域先实施,力争十年基本完成这一宏伟水利工程。中央、地方总资金投入十万亿。中央资金缺口可设立水利特别税解决,例如:能源、电力、交通等方面。
不是不起作用是作用有限!再好的工程和大自然比起来都是跟渺小的!
一点也不现实,你修N多个三峡大坝,也解决不了洪灾的问题,反而是失得其反,本来就是水流不出去才被淹,三峡大坝是固定方向水源,而洪灾是混乱方向急流,当它来临时,人们除了快速绕开躲避方式来防范,根本就无法治理,一个地区的大洪灾不过是十几出现一次,注意防范就行,修建大坝,根据地理位置有些地方可以缓解洪灾,有些地方可能起反作用,从经济角度来考虑也是不适合的。
南水北调工程,也只是利用水源的工程,对于洪灾来说,起不到彻底治理的作用,只能是对部分地区起到缓解作用,不要以为南水北调工程可以解决洪灾的问题,这样你会很失望的。
看下各流量数据就知道了
水利工程起调节作用,面对汛情起到的作用就不明显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目前我国东线和中线调水工程的截面流量比较小,和长江的截面流量没法比。两个调水工程即使开足了,也不过每秒几百立方米向北方调水。长江南京段截面流量目前很大,这两天南京地区每秒10万立方米,即每秒钟有10万吨水向下游排去,这样算来,长江口向大海排出的水量要大于每秒10万立方米。东线和中线的调水工程,每秒几百立方米的流量跟长江洪水流量没法比,只及洪水量的不到1%。尽管南水北调工程东线和中线都已经开足了,可是根本就没法缓解长江流域的洪水。[我想静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