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病因与症状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中耳发炎就是中耳炎,是由于中耳内发生了细菌感染,故医学上全称是“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是孩子发生耳痛的一种常见病因。中耳炎,又称“耳朵底子”,发起病来,使人头脑涨痛,有时还从耳内流出脓水。虽不是大病,但给人带来无尽的痛苦。
由于全身健康状况差,如体力虚弱、机体抵抗力低下或免疫力低及变态反应发生时易引起中耳炎。
上呼吸道感染,如伤风感冒、急性咽喉炎、扁桃体炎、变应性鼻炎等诱发急性中耳炎。
鼻腔鼻窦感染,如慢性鼻炎鼻窦炎可引起中耳炎。
鼻咽部疾病,如腺样体肥大、慢性炎症及肿瘤等。
鼻腔填塞或前后鼻孔填塞,影响咽鼓管功能。
鼓膜外伤后,耳道进水引起感染。
不正确的喂奶方法,婴儿呛奶进入咽鼓管诱发中耳炎。
不正确的擤鼻方式,将污物经咽鼓管吹入中耳诱发中耳炎。
外耳道及鼓膜炎症未能控制蔓延至中耳引起中耳炎。
若化脓性中耳炎不及时治疗的话,人体会出现发热、怕冷、食欲减退、呕吐、腹泻全身性中毒反应,耳痛尤其剧烈,如果是小儿,往往会使患儿从睡梦中痛醒、哭闹不安,当咳嗽、喷嚏、吞咽时,疼痛会加重。
由于鼓室相隔头颅很近,所以若不及时治疗中耳炎的话很有可能并发如脑膜炎、脑脓肿、血栓性静脉炎等严重病症造成生命威胁,尤其是那些严重高热、呼吸衰竭的病人必须紧急处理,不然很有可能死亡。
中耳炎也摆脱不了癌症的阴影,若不及时治疗很有可能拖延成中耳癌,中耳癌临床上所表现的症状有持续性耳痛,耳鸣,重听,剧烈时放射到面部,颞部或乳突部,流出恶臭水样血性分泌物,耳内有菜花样新生组织。往往是中耳炎患者并发胆脂瘤或乳突炎后也没有怎么及时的进行治疗,久而久之就恶化成了中耳癌,所以患者一定要留心。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初期,鼓膜未穿孔前,除了耳痛剧烈外,还伴有畏寒、发热等。
当鼓膜穿孔后疼痛骤然减轻,但脓液自中耳流入外耳道,出现耳朵流脓的典型症状,初为血水脓性,以后变为脓液。
早期感到耳闷,听力渐降,伴耳鸣。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表现为间歇性流脓,脓液可呈黏液性,黏脓性和黏稠臭脓。
胆脂瘤性中耳炎流脓呈持续性,其量不多,具有腐败性恶臭,脓液中混有豆渣样或葱皮样分泌物,是谓胆脂瘤。
首先应防止患上感冒,一旦感冒人的身体免疫力就差,那样会加重中耳炎的发展。
中耳炎需要一定的睡眠休息,以保证中耳炎不受疲劳。因此,日常注意休息,保证睡眠时间。
要注意室内通风,保持鼻腔呼吸顺畅,这样才能有效疏通中耳,因为五官相通。
患有中耳炎的患者,严禁下水游泳,避免因水流进耳朵里,造成二度伤害。
首先要加强身体锻炼,特别是在秋末冬初以及流感高发时期要注意增添衣服,增加户外活动,适当的增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每日早晚用凉水洗鼻腔。方法是先擤出鼻腔的分泌物,用手捧水,闭上嘴,屏住气,低头轻轻地把水吸入鼻腔(但千万不能用力吸以防呛咳),再让水自行流出或擤出,反复洗3~4次,每日坚持,能增强鼻腔粘膜对冷空气刺激的适应,还能相对保持鼻腔的湿润,以防止感冒。此法还可兼治慢性鼻炎,简单易行。
在治疗感冒的同时,千万不能忽略对鼻腔滴药液,以便更快地消除鼻咽部的炎症,防止因耳咽管堵塞造成中耳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