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生活百科

春秋战国时期,谁最有战略眼光?

春秋战国时期,谁最有战略眼光?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春秋战国时期,谁最有战略眼光?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沉沦,天下礼崩乐坏,诸侯相伐,群雄竞相逐鹿中原。在这一混乱时期,枭雄、能臣名将、各家学术创建者等等层出不穷,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名人产出最为丰富的时期。然而,这么多枭雄、能臣名将、各学术流派带头人,真正能谈得上“最”有战略眼光之人,却屈指可数。

郑庄公,是开创了春秋争霸格局之人,他应该算是当时最有战略眼光之人。但是他死后不到一年,郑国就陷入了内乱,从此一蹶不振。到后来,曾经的东周“小霸”,竟沦落成霸主们争霸的出气筒,朝晋暮楚,惶惶不可终日。郑国的沉沦,与郑庄公本身的战略失误密切相关。所以,尽管郑庄公在当时堪称“最”有战略眼光之人,可是从更长的时间段来说,他的战略失误却导致了郑国的没落。因此,他能称得上“最”吗?

郑庄公的例子,是说明了在天下大乱的格局之下,所谓的“最”有战略眼光,往往局限于一时;而真正的“最”有战略眼光之人,其所作所为往往能惠及数代人甚至是数百代人。

因此,从这一观点出发,能让本国摆脱旧弊、得到快速发展,甚至后世数代人都能从中受益的人,才称得上是“最”有战略眼光之人。

春秋战国时期第一位“最”有战略眼光之人,是楚武王。楚武王在春秋战国时期,第一个意识到分封制弊端,率先创造了县尹制,这是后续郡县制的雏型。分封制是周王国统一天下后,为了更快速地实现殖民天下的愿望,因势利导而推出的一项制度。在西周初,分封制使得周人快速得到了天下,但在西周末时分封制致使周王室的集权程度大大降低,最终导致了西周的覆灭。为了改革分封制弊端,楚武王在灭了权国后,将权国改成权县,极大地增强了楚国的中央集权。因为楚武王的这项改革,在春秋时期,楚国成为了发展最为迅速的诸侯国;在战国时代,楚国也是七雄种土地最为庞大的国家。因此,楚武王可谓是春秋战国时期第一位“最”有战略眼光之人。

春秋战国时代第二位“最”有战略眼光之人,是管仲。管仲在齐国推行了系列改革,其中有两项是针对经济制度方面的重大变革:其一,就是改革旧时周王国体制下的“藉田制”,将土地私有化后再“相地而衰征”;其二,就是“官山海”改革。前者是因为藉田制下,民众生产主动性差,造成了“不告之以时,则民不知;不告之以事,则民不为”的极大弊端。为解决这一弊端,管仲干脆将土地分配给农民,然后再根据土地的肥沃程度而征收不同的税——这就是所谓的“相地而衰征”。“官山海”改革,是齐国在大部分土地私有化后,为保证齐国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而实施的一项保障措施:通过官营自然资源,利用其垄断地位而获取垄断利润。齐国称霸虽然只持续了数十年,但是管仲的这两项改革,对后世的影响无疑相当巨大。改革“藉田制”,自然不用再提;“官山海”思想,直到现在仍然在使用——只不过,官营的商品已发生了巨大变化。

春秋战国时代第三位“最”有战略眼光之人,是晋献公。晋献公在位期间,在晋国消灭了桓、庄之族,并把非嫡子的其他儿子纷纷赶出晋国,从此晋国国内“无公族”。晋献公此举,极为残忍、血腥,严重违背了宗法制思想,为当时人列国所诟病。然而,晋献公在晋国清除公族之后,又在晋国建立起了“尊贤尚功”的用人体制,使得晋国彻底摆脱了旧时周王国体制下遗留的宗法制弊端,让晋国国力蒸蒸日上,春秋的数百年内都是强国,长期与其他东周强大诸侯国争霸。为了确保后世晋国公族势力不会再卷土重来,晋献公还新创了一个方法——“诅无蓄群公子”。所谓“诅”,即祭神使之加祸于某人之礼;后世哪任晋国国君敢再晋国留下众兄弟,就要遭受天谴!所以,后世晋国国君无人敢违背。这无疑确保了晋国长期都保持“尊贤尚功”,而不是“亲亲尚恩”。

春秋战国时代第四位“最”有战略眼光之人,是吕甥。吕甥,也称吕诒甥或瑕吕诒甥。他是晋惠公亲信,是典型的“夷吾党”。但是,不可否认,他也是一位当时“最”具有战略眼光之人。韩原之战失利后,晋惠公被秦人俘虏,战败又为晋人所嫌弃。在此艰难形势之下,吕甥作为晋惠公与晋人之间的沟通桥梁,顺势在晋国推出了两项重大改革:“作爰田”与“作州兵”。“作爰田”,是将原本属于晋国公室的土地,全部私有化,分给晋国“国人”。这一举措,无疑是即将回国的晋惠公讨好晋人之举。但同时,土地私有化后,改征赋税,又起到了齐国管仲改革藉田制同样的效果。“作州兵”,是改革西周乡遂制度下只征兵于“乡人”(士人、国人)的做法,将征兵对象扩张至“遂人”(野人)。这项改革,是开创性的:晋国从此成为第一个“遂人”(野人)也要当兵的诸侯国,兵源大大扩张。晋文公回国后仅数年,晋国军队最高时就曾达到六军规模,与周天子比肩,吕甥改革,功莫大焉!

以上四位,可以说是春秋战国时代“最”具战略眼光的四人。他们分别在不同时期针对西周分封制、宗法制、藉田制的弊端,作出了革命性的变革,并让本国甚至是其他国家都从他们的改革中受益良多。战国时期的吴起楚国变法、商鞅秦国变法等等,都是从他们的改革实践中得到启示,并吸取他们的经验教训,最终形成了他们自身的改革理念和理论。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曾经最辉煌的时代。秦一统后,原地踏步两千年,本来就走错了方向,秦夭折,贵族文化终结。没有最有战略眼光的人。战国七雄全部都是输家。天下为公,君王是客。汉王朝反客为主,以后皆是以王朝为私货,汉,刘姓一家而已。唐,李姓一家而已。从此君主防臣,勾心斗角。中华文化逐渐式微。近代终于在吃了两千年老本以后,被西方超越。

谢谢邀请。

战略眼光,是为达到最终的目标,具有预见性、统领性、全局性的谋略、方案、对策,左右天下局势,主导风云变幻。很多人看到该问题首先会想到秦国商鞅,商鞅变法,为秦国崛起称首功,但笔者认为商鞅不算战略家,商鞅变法首要目标为富国强兵,缺少谋略天下的势。

战国初期,魏武卒名动天下,然可惜魏国战略错误,地处中原,四面开战,终在桂陵、马陵两败于齐,魏武卒精锐尽失,终使魏国一蹶不振,秦国商君也趁机拿回河西。魏国不缺谋天下的目标,乃缺乏谋天下的战略。

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具有战略眼光必须深谋远虑,而不是谋当下。若论最具战略眼光国家,当属秦国。若论最具战略眼光的人物,也属秦国后期几位名震天下的战略重臣。

第一位,张仪,秦国有统一天下之志,然困于六国合纵,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秦惠王封张仪为相后,游说各国诸侯,以连横破合纵,各国也转抗秦为亲秦,为秦国个个击破提供先机。

第二位,范雎,提出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从此秦国与齐国等远国交好,主要攻击、兼并韩、魏,期间爆发长平之战,使秦国称霸天下成为现实。

第三位,尉缭子,提出“笼络燕齐,稳住魏楚,消灭韩赵;远交进攻,逐个击破”的统一六国思想,并提出“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的计策,最终使秦国统一天下。

此三人的战略思想,一步一步让秦国完成了从东出到称霸,最终统一天下的战略目标,虽从未到一线亲身指挥战争,但秦统天下逐渐成为大势,真正的战略家在于改变天下格局,左右天下局势,不争一时一城一地,而争势,势成,则天下定矣。

谢谢邀请!个人觉得,春秋战国论战略眼光,非秦孝公莫属。

嬴政能统一中园,始于秦孝公。首先,秦孝公不称王,这在当时各诸侯都无视周王的情况下起到了韬光的作用,典型的低调做人。

其次,重用商鞅变法,设立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增加了土地收入,使秦的经济基础得到加强。

其三,迁都咸阳,利于秦向东发展。

秦孝公为秦以后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孝公至始皇,秦的基本国策没大的改变,秦最后统一六国,在战略上,秦孝公可称最好!

谢邀。我个人认为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秦惠文王比较有战略眼光。公元前316年,也就是秦惠文王更元十年,秦惠文王派司马错带兵进攻蜀国,破蜀军于葭萌关,灭蜀国。当时如果秦国控制了巴蜀,从水路可以对楚国的后方产生巨大的威胁;相反,楚国如果控制了巴蜀地区的话,就可以形成继函谷关、武关的第三条北上攻秦的道路。如果让楚国控制巴蜀地区,对秦国来说是有着巨大风险的。巴蜀地区比较富饶,为秦国统一中原有着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