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导航答案历史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学海导航——08高考历史试题(江苏卷)解读
中学历史高级教师 司桂英
一、题型、范围与分值
题型分两类,客观和主观题,即选择与材料解析题,总分120分,各占60分。考试范围为三本“必修”加两本“选修”。考查“必修”用客观、主观两种题型,“选修”只用主观题型。“必修”和“选修”所占分值各为96、24分,各占总分值的80%和20%。因此“必修”是教学重点,“必修”的96分中,20道选择题60分,占62.5%,3道材料解析题36分,占37.5%,选择题应是“必修”的重中之重。
选择题中,必修一、三各为21分,各占选择题总分的35%,必修二18分,占总分值的30%。材料解析题中,必修一、二、三各一题,分别为12、14、10分,三本“必修”的96分里,必修一、二、三各占了33、32、31分,三本书应平均用力。
二、史观、理念和方向
试题体现了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突现了“发展、和谐、共存”的时代理念。如题5、6、7、8、14、17、19、20、22、23,都具有全球视野。题23,以超然的态度考察资本主义模式与社会主义模式的利弊,揭示其相互学习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在相互学习后使各自制度的更加完善,体现了“和谐、共存”的理念。
有关跟“和谐”不谐的音符,即带有斗争意味的内容似都作了有意识的回避。如世界史上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中国史上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的抗争,香港、澳门回归,两岸关系,都隐而不见,只有在22题里出现了一次,把侵略史与革命史结合起来,考查了日本的侵略与中国的抗战,除了突出国际反法西斯的大背景,还突出了 “国共合作、两个战场、全民抗战”的观点,明显提升了对国民党的评价,三次国内战争则一字未提,在“近代化史观”下,革命的内容急剧弱化,回避“暴力、斗争”等相关史实,体现了“和谐”主题,
“选修” “改革”部分考了孝文帝改革,反映了民族的融合,“人物”部分考了世界史上的两个资产阶级革命家——拿破仑和华盛顿,跳出了以前将“拿破仑称帝”视为个人野心的简单结论,宽容、客观、欣赏地评价资产阶级革命家,体现的仍是“和谐”主题。
三、机遇、挑战与对策
试题对阅读理解史料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材料向客观题迁移,材料选择题要求学生既要有基础知识,又要理解材料,如题2、3、5、6、14、20。以题2为例:
“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杜甫的诗描述了当时一位书法家的创作情景,这位书法家是:A王羲之B张旭C颜真卿D柳公权。对于知识面宽、善于思考的学生来说,学习会相对轻松,省却了一些死记硬背,但阅读理解能力差、不善于分析的同学将会茫然无措。
主观题的答案则都很简洁,学生一定要先审清题目,按照题目所指的方向答题,切忌洋洋洒洒,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浪费时间。
上课听清老师的分析,课后做题勤于思索,积累阅读、思维、解题能力,这些将能有效地助同学提升考试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