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生活百科

传武,是传统武术,还是传说武术?

传武,是传统武术,还是传说武术?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传武,是传统武术,还是传说武术?

官媒发文《马保国闹剧,该立刻收场了》,引发自媒体更广泛的讨论传武。

传武是什么?这个词出现的时间都不是很长,以前咱只听说过“武术”“国术”“功夫”等叫法,怎么现在又出现传武这个叫法了呢?个人考证,可能是出自2017年GK工作室出品的漫画《传武》来的。(哪位有更好的考证,请不吝赐教,在此表示感谢)。

其实,我觉得说传武是 传统武术 ,不如说是 传说武术 。

传武中的厉害武功,特别是点穴,内功的神功存在吗?存在,但不是存在于现实世界中,而是存在于文学作品中,特别是在武侠小说和由武侠小说衍生的武侠影视作品中。

传武中功夫的神奇程度,是在文学作品中进化的。更早的文学作品不提了,中国人都熟悉的写于元末明初的《水浒》和《三国演义》中,就有很多武艺高超的人,但他们的(已经被高度夸张)功夫就是比普通人强一些而已,鲁智深最厉害的功夫不过是拔一个小树而已,那时侯的高手还是没有人会内功的。到了清朝中期的《三侠五义》,主人公的功夫就高了一些了,暗器,点穴,轻功就出现了。而到了民国时期,还珠楼主和白羽等人的作品中,内功就已经有了雏形了。真正让武功彻底提到到一个新层次的,则非金庸,梁羽生莫属。

我没有黑金庸的意思,相反我是一个金庸迷,金庸13部武侠小说,我都看过3遍以上,写的就是好啊。其实,仔细看就不难看出,金庸小说主人公的武功高低,也不是按人出现的时间排列了,而是按其作品写作时间排列的。金庸第一部小说《书剑恩仇录》中,陆菲青的高深功夫不过是发射银针射蚊子,到了《射雕》里面,就有了九阴白骨爪,“九阴真经 ”了,到了《天龙八部》,功夫就又上升了一个层次。

电影也是一样,《少林寺》主演李连杰是真练过“传武”的,武打套路也是以比赛,表演的套路为基础,群众演员也有很多武校的学生,一招一式还是很有“传武”味道的。发展到《卧虎藏龙》,主演就是当红明星了,武打也主要靠特技和威亚了。

那么历史上的传武到底是什么样子呢?现在有些门派都有自己的一些传说故事,不足为凭,我们还是看看民国期间真正发生过的两件事吧。

先说说中国第一次武林大会的事。历史有记载的真正的第一次,不是武侠说中虚构的。

召开武林大会、推选武林盟主,原本是武侠小说里一种常见的故事情节。但1928年,以张之江、李景林等为首的一批民国军界、武术界人士,试图把召开武林大会,推举武林盟主这样的武侠故事搬入现实。

在冯玉祥、李烈钧、戴季陶、于右任等人的支持下,他们先是成立了民国武林的最高机构“中央国术馆”。为了将所有江湖门派纳入到该机构的管辖之中,他们参考江湖规矩,在馆内设立了“少林门”与“武当门”——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被定性为“内家功夫”,划入武当门;其余武术拳种,如查拳、谭腿等,皆被定性为“外家功夫”,划入少林门。

自清代武术界造出“内家”与“外家”的虚无概念、且编出种种“内家功夫大胜外家功夫”的无厘头传奇,再被清末民初的武侠小说加以渲染传播,当时的中国民间武术界——无论是尊武当为祖者,还是自称源自少林者,几乎全都以“内家”自诩,绝不肯说自己是低层次的“外家高手”。张之江小说戏剧看多了,强行在中央国术馆内搞出“少林门”与“武当门”的分野,很自然地就引起了馆内两派“高手”的不服与争执。然后,在该年8月份,终于酿成了“少林门大战武当门”的风波。

少林门出战的,是门长王子平,时年四十多岁。武当门的门长孙禄堂,时年接近六十岁,虽然常拿“内功”说事,但却很知道“拳怕少壮”的道理,他召来自己的师侄高振东与王子平对垒,高时年只有三十多岁。比拼的结果,少林门说王占了上风,武当门说高取得了压倒性优势,总之是一团浆糊、各自宣布胜利。

中央国术馆的定位,相当于聚拢、号令天下武林人士的武林盟主。馆内不团结,自然谈不上全武林团结。于是,张之江等人一番商议后,忍痛取消了“少林门”与“武当门”的建制,将这两座“武林的泰山北斗”从现实中剔除,还给了武侠小说。

少林与武当可以没有,武林大会却是一定要开的——早在“少林武当大战”之前,中央国术馆就已决定,要在1928年10月份,在南京举办“第一届国术国考”。

为了将之办成一场真正的全国范围的“武林大会”,把藏身草莽的“武林高手”全数吸纳进来,这次国考在选手的征集上,采取了由南京国民政府下令各省市选拔报送的方式。县府将调查选拔所得的高手名单,呈递给省府;由省府选拔淘汰后,再报送中央国术馆。为刺激经济困顿的“民间高手”积极参赛,参赛者往返南京的费用,也全部由地方政府提供。

在给各省市政府的函电中,中央国术馆说:这次武林大会的目的,是“合全国武术专家”于南京,搞一场全国范围的“公开比武”,以求“鼓起邦人尚武之精神”,进而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这种规模的活动,必须由“各省市县政府合力提倡”,才能“猛进而收速效”。

此次武林大会举行之前,中央国术馆为扩大影响,曾广泛邀请媒体前来报道,所以留下了不少图像资料。

下图是大会的开幕式。蒋介石居于前排正中,冯玉祥等其他军政要人也有参加。主席台悬挂的对联是“男儿好身手,民族真精神”。

下图是武林大会比武的考场,也就是擂台,以及擂台边围观的南京民众。参加此次武林大会的选手,共计约有三、四百人。分预赛和正赛两个阶段。预赛是单人表演,有拳脚、摔跤、器械三个项目,裁判评分合格就可以参加正赛。正赛也分拳脚、摔跤、器械三项,采取抽签分组、对战淘汰的方式。

摔跤是此次武林大会中规则最为明晰者,它采取三局两胜制,一方被摔倒或双方摔倒,即算一局。其他项目则常因规则和评分标准发生冲突。比如,比赛的第二天,就发生了孙禄堂率门人为参赛弟子打抱不平的事件。

所有的器械项目,均要求参赛者头戴铁丝面罩,武器也换成藤条所制,且用皮制包棉护手,除了眼部、咽喉和裆部外,可以击打对手的任何部位。

这是此次武林大会中,最让观众失望的部分是拳脚正赛。许多参赛者,预赛时打得一手漂亮的好套路;但到了对战之时,则几乎见不到漂亮套路的半点影子。反而在比赛的第三天,出现了选手孟唐春“猛咬与赛者之面,鲜血淋漓”的名场面。台下的其他选手见状也“群起攻击”,场面一时大乱,最后不得已出动了宪兵,将孟唐春逮捕关押。搂抱滚地之类手段在此次武林大会上的频繁使用,打破了许多观众对武术的浪漫化想象。

从1928年10月15日开幕,到10月21日闭幕,这场民国首次全国范围的武林大会,共计持续了6天。对于这场武林大会的目的,时人陈望道是这样理解的:

“此举乃是在收罗草野英雄。……大约这次考后,草野英雄可以尽在庙堂,这些英雄们可以尽听张之江将军的指挥……”

对于前来参赛的武林高手们,当时的舆论也有许多质疑之声。最核心的质疑,是他们的所谓功夫,究竟能不能用于实战。有署名为“干”者,在《现代评论》上撰文,直接批评这些武林高手的功夫“缺乏科学的研究”,是没有实际战斗力的。他说:

“例如所有‘持械’,往往和技击的技术没有关系,一味是一套玩枪刀的把戏,是一种毫无意义的跳舞。这种玩意儿,我们在京戏场中,看得已经肉麻,……在少见多怪的外国人看来,纵然不把那红缨的刀枪,看做拳匪精神的复活,至少也应瞠目结舌,以为中国人在练习非洲跳舞了。”

这位“干”还非常直白地说,所谓的“内功”根本不存在,“完全是玄之又玄,不堪究诘”。

1933年10月,中央国术馆再次举办全国武林大会,亦即“第二届国术国考”。虽然比赛规则较之第一次有所改进(比如开始使用拳套),但武术高手们无法将漂亮的套路与实战合为一体,仍再次引起了围观群众的强烈失望。一名叫做田镇峰的看客,在文章里失望地写道:

“我注意留心的看了几天,……在短兵决赛的时候,人人手里拿着一支哭丧棒式的短棍,两人上了台,不是对着抡,便是互相戳,其外就是拼。决赛应当精彩,(然而)精彩就是这样!”

为什么进入了决赛的武林高手们,不施展他们漂亮的套路,只是一味地“不是对着抡,便是互相戳”?当然是因为漂亮的套路,在实战中远不如对着抡、互相戳来得有效。而孟唐春“猛咬与赛者之面,鲜血淋漓”,也已证明了套路不如咬脸管用。

说完武林大会,我们再来看看韩复榘招贤的故事。

下图是1933年4月16日《申报》的一篇简讯。内容是:

“韩复榘奖励国术:(济南)韩特拨五千元作国术省考奖品招待费,并添特别技能科,凡能飞檐走壁、点穴等技能者,不论何省人何项职业均可参加,来回川资,均韩担任,韩并决亲招待以上宾之礼,以期选拔国士。(十五日专电)”

4月20日,《申报》就此事刊登了更详细的新闻报道,主标题是《鲁省征求飞檐走壁人物》,副标题是《韩复榘令国术馆发出通告,待以上宾之礼并给予奖品》。内文称:

“济南通信。飞檐走壁点穴诸技能,每见于稗官小说、唐人笔记记载,尤多神奇。鲁省主席韩复榘,以鲁省定于五月十四日起,举行全省国术比赛,为征求飞檐走壁点穴之人才起见,特令国术省考筹委会,添特别技能科,并备奖品,待以上宾之礼。省国术馆已发出通告,广为征求。遥想大江南北,不乏身怀绝技之流,届时当联袂来济,一献身手也。兹录国术馆发出通告如次:「山东省第一次国术考试,定于五月十四日举行,顷奉省主席面谕,以飞檐走壁点穴等术,为吾国固有技能,相沿至今,渐近失传。此次省考,须添设此科,以倡绝学 。 不限省籍,不拘资格,均可来鲁献技。来往川资膳宿等费,均由本馆担负,并备有奖品多种,赠做纪念。如知有此项人才者,亦请广为介绍。凡属特技,曷兴乎来。山东省国术馆启。」”

除了上海的《申报》,天津、北京的报纸也都刊登了相同的广告。遗憾的是,广告虽然铺得很大,但韩复榘并没有能够在稍后举办的“山东省国术比赛”中,寻到半个真能“飞檐走壁点穴”之人 。 他自己,反倒迅速成了舆论界和知识界集体嘲讽的对象(韩后来成为民国文人编段子的首选主角,即是从这里发端的)。

比如,有人在《申报》“自由谈”副刊上撰文说,“飞檐走壁点穴”是小孩子们才会信的东西。不过,韩复榘搞出这种事,也有好处,那就是“假如请不出来,藉此便可打破一般的不可理喻的迷信”。但是,如果韩复榘内心“真如求仙访道的小孩子们一样,相信世界上确有这样的人,那么……中华民国万岁!”

还有人援引古籍说,“以国术抗日,明代已有之”。明代的山东巡抚宋某就干过这种事,他礼聘了一位号称可在由两百张桌子叠起来的高台上舞剑,并做法驱动天兵十万的高人,来消灭倭寇。如今山东的韩某在全国范围内苦寻“飞檐走壁点穴之奇材”,必然也能够找到“吞刀吐火飞剑之侠客”,抗日的成功指日可待, “ 此等江湖奇侠之士,自当宣付国史立传,……岂不伟哉? ” 这般伟大的的“抗日奇侠”,必须要载入正史才行。

当然了,也有人特别地“支持”韩复榘。他们说,韩复榘的用心,可以说是相当良苦。中国是穷国,买不起飞机,如果找到了能“飞檐走壁点穴”的高人,那“中国根本就无需乎用飞机飞行,因为中国本来就有能够飞行的人”。只要这些人“飞在敌人的飞机上,带着一把大刀,将敌人的机叶砍掉,而使失其效用”,中国的国防就可以迈上一个大大的台阶。

更有人在《益世报》上写文章,替韩复榘鼓与呼,希望全国“水旱两路的英雄都跳上火车直奔山东而去”,一起为抗日出力,“休要辜负了韩主席这番热心”。文章建议说,应该“趁此时三山五岳的英雄都聚齐的时候,赶紧组织飞檐走壁队,与点穴队,夜入敌营,趁其睡态朦胧之际,请点穴队稳步上前,点得日本兵只能说话,不能动弹,然后请大刀队上前谈笑挥刀而砍之,这样预计在中秋节前,定可将四省失地克复。”

遗憾的是,韩复榘苦寻“飞檐走壁点穴之才”失败,并没有能够改变任何东西。 八九十年过去了,“高手在民间”式的寻神猎奇,仍大有市场。

最后我们再回到马保国,我个人认为其实马保国本来没做错什么。如果非要说马保国错了,只是错在不应该在活着的时候跳出来。正确的打开方式应该是去世后再由徒弟们发表他的作品和传奇事迹,到时谁再想打脸也就没有办法了。

说明:关于上面两个民国期间的历史故事,详见微信公众号《短史记》中的两篇文章:

中国第一次「武林大会」,选手使出了咬脸神功

由马保国的「点穴神功」,想起韩复榘苦寻「抗日奇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