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论语形容一个人色的本性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论语用什么来形容一个人对社会不负责任?
这个问题很“刁钻”,可以说无法回答。因为《论语》的内容基本都是很“正能量”的,很励志的。
我只能勉强“断章取义”的摘引几句来回答:
第一句: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这句话在现在被用来形容那些不参加农业生产活动,分不清稻、麦等谷物的慵懒之人,这样的人常常是好吃懒做、好高骛远、贪图享乐的人。如果要问一个什么样的人对社会不负责任,那么这“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便首当其冲。
此句原文如下: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这句的翻译大致如下: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遇到一个老丈,用拐杖挑着除草的工具。子路问道:“你看到我的老师吗?”老丈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你的老师?”说完,便扶着拐杖去除草。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在一旁。
第二句: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这句话,很多人认为是消极的,是对社会不负责任的,实则不然。
在《易经》中,将“天、地、人”三位定位的很清楚,如果不在其位而伸手干预,则很容易“乱政”。另外,中国有句古语:“位卑言轻”。如果“位卑”而“言高”,则很容易“自取其辱”,故而“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是“人道”,是正道,而非消极。
最后,分享一下我的读《论语》之法,就是: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前后相贯,切不可断章取义。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您有所裨益,请关注”广老师讲国学“头条号,里面专门有讲《论语》的系列课程。
呵呵
您好,很高兴来回答您的问题。
我觉得论语中形容一个人对社会不负责任的一句话应该是: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真不知道他是否可以(做成事)。即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可见在孔子看来,得到百姓的信任比什么都重要。治理国家是如此,其他事情同样也是如此。如果得不到别人的信任,什么事情都办不成。
此语出自《论语》,说明孔子对“信”的认识。在论语中“信”有三重含义。第一重也是最重要的 是“信仰”。二是受人信任。三是守信。人生活在群体中,与人相处,得到别人的信任十分的重要。人不守信,无异于叫旁人对他失信。信任是相互的,想要得到别人的信任,自己先要守信用。《论语》中多次提到这一思想。如“五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就是把忠信作为传播思想的主要内容。要求每天反省检查,是不是做到了忠信。
所以说,一个人如果不守信用,那就无法在人群中生存了!当一个人不守信用,被身边的每个人都不信任的时候,他的一切都崩塌了,根本就无法生存下去了!即使活着,也是行尸走肉了。信用,是人生一种受益匪浅的储蓄。这种储蓄,是朋友对你的信任,是成功的重要条件。真正的信用,应该是付出的…...它是人生至高无上的一种储蓄后的利息.任何没有信用的人,不但利息得不到,而且连自己的本钱都会丧失殆尽。就像课本中的朋友,与别人约定没有准时到,就连当时小小年纪的陈纪,也能懂得“期日中,过中不至,则是无信”这个至高的人生道德修养。而我们上一代人,十有一漏,便是对信用的道德修养,他们缺少了对信用的储蓄。或许是功利的信用,让他们的信用渐渐地从他们的脑力烟飞云散。作为我们这一代,就得慢慢地积蓄信用,如果不懂得积蓄,我们将回失去良心和本性。
信用也是一种情感,就像要离别的人也要在临走时见上一刻。他们无论离得多远,隔着多久,也要付出努力。信用,说不完的储蓄。人生须要储蓄的东西很多。储蓄信用,就是储蓄人生那最宝贵的、精致的部分,它会使我们至高至善。让我们开始储蓄人生、储蓄信用,给自己的未来打好基础。
总之,想用《论语》中一句话形容一个人对社会不负责任,我认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句话最恰当。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您。
谢谢邀请!从《论语》中论述的观点来看,孔子的思想和言论,在2500年前的社会里还是具有相当正能量的,有很多精髓至今还对人类有很大影响。要找出对国家不负责任的言论少之又少,个人认为下面几句比较消积:
(一),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意思是说,不在这个职位上,不谋划它的政务。而当代社会提倡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新中国实行人大会议制度。让合法百姓有充分的发言权。
(二),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意思是贤者逃避恶浊的社会去隐居,其次是逃避混乱的地方,其次还要逃避不好的脸色,再其次是逃避恶言。而新中国提倡人民当家作主,大家都要关心国家大事。每个合法公民都有权利和义务举报黑恶势力和违法犯罪行为,而不是逃避当老好人。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句话,很多人认为是消极的,是对社会不负责任的。要"位卑岂敢忘忧国"才对。
只管自已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
如有形容的话,就是没有以人为本,没有以家为国,没有德行,没有礼貌,没有信用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